《青春電幻物語》

畫面很美,壓抑很深。

我覺得還是看《情書》或是《花與愛麗絲》就好,但又莫名喜歡這種莫名沈重,列入想重看的電影也是可以的。


Gillo 的這篇映後座談逐字稿還不錯,節錄幾段:


膝膝關節:為何經過了20年,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現在回過頭來看與大家的共鳴度還是很高呢?經過20年的現在,日本的校園霸凌事件到底有沒有比較少呢?

岩井俊二:這個問題還蠻複雜的,因為現在的校園霸凌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,還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,而且每一次上新聞,你看到那些事件的時候,心都還是會很痛。

其實在拍攝這部片是我拍完《情書》大約七、八年之後,但是我自己認為,《情書》跟《青春電幻物語》,其實就是青春的正反面。

在拍《情書》時,片中所表達的都是比較甜蜜、較令人懷念的青春,但好比片中關於同學會的場面,主角跟過往的同學間也是有一些疙瘩、互相不見得能理解的部分;又比如說片中人際關係的層面,再更加往下挖掘的話,也一定有關於霸凌、排擠等等的問題。只是《情書》片中表現出來的,多是青春比較正面的那個部分。

在拍攝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的時候,我想呈現的便是「青春的反面」。實際上我自己在國中小求學的過程,自己也曾經被霸凌過,也曾經看到別人被霸凌。所以生為當事者的心情,是我非常理解的。在拍攝《青春電幻物語》時,一方面試圖想表現那個時代,當時學生所面臨的霸凌處境;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個人的成長經驗,我把它放到這個電影裡面。

雖然電影本身的故事是虛構的,但在我製作劇本時,也到各處採訪收集了許多別人不管是霸凌還是被霸凌故事。其實當時聽到真的是心會很痛,因為太多殘忍故事,很多沒有鬧上新聞,許多是在檯面下就已經被解決掉、或者是一直沒有被解決。但也不見得因為沒有被新聞報導,霸凌就不被知道。

在最終的電影劇本方面,我採用的是觀眾勉強能夠接受的程度而已,那些太殘忍的事件我都沒有放進去。真實社會裡面的霸凌,真的完全不是電影描述的這種程度而已,還有太多太多不堪入目、太多你無法想像的。


膝關節:在這部片中,也可以看到青春時期的孤獨,這些學生他們無處發洩。青春期的死亡,其實也無法被社會所理解。導演是如何在電影中詮釋「青春」這個命題?

岩井俊二:接著《青春電幻物語》,我也拍攝了《花與愛麗絲》,雖然場景都在國高中,卻是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。

我覺得學生,或者說青春期的小孩子,已經是獨立的個體。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努力地找出自己的生存方式,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活下去。所以我看看待他們,是處在從父母的身邊即將要離家,開始提早經驗從家庭到個人生存的這個階段。


膝關節:導演剛剛提到,「《情書》與《青春電幻物語》,就是青春的正反面」,接著想請俞涵分享一下,最喜歡岩井俊二導演的哪一部電影。

連俞涵:我自己很喜歡《情書》,除了買了小說,重新上映時的電影海報我也掛在房間裡。對我來說,我認為《情書》把某些部分處理地很好。人在成長的不同時期,會與某些人有很深刻的交會,但最後可能會往不同的方向而去。不一定是生離死別,有時候就算活著,那些曾深刻聯繫的人們,也可能會慢慢失去聯繫。後來要重新再與對方對話,都有點困難。

每當遭遇這種時刻,我就會把這些人放在心裡,用《情書》的台詞安慰我自己,就好像在自問自答——不管你現在在哪裡,如果你很好的話,我也想告訴你,我也很好。之前有收到出版社的邀稿,寫關於遺憾,我就有提到《情書》。後來就有神奇的事情發生,在寫完稿之後,今年就意外跟那位很久沒有聯絡,本來有些遺憾的一段友情重新恢復聯絡。

無論在什麼時期,看《情書》的小說或電影,對我來說,人生大大小小遺憾都是有可能被撫慰的。所以《情書》的海報會一直掛在我房間,小說也會一直在書櫃上。


Q2:關於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當中,主角青少年眾人前往沖繩旅遊的片段時,許多鏡位都是由演員手持拍攝。想詢問導演這樣安排的用意,是為了讓電影畫面增加多一點活力嗎?讓觀眾跟隨演員視角的鏡位,透過這些青少年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比較殘酷的故事嗎?或是導演想為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呢?

岩井俊二:當時前往勘景時發現,沖繩的小島上雖然四面環海,海景方面十分有沖繩的感覺,但是回到陸地上的話,景色其實與片中主角們老家所居住的鄉下,沒有太大的差異。因為主角們老家所居住的鄉下,也可以看到很多農田,當地盛產稻米;但來到沖繩的小島上,當地主要種植的是甘蔗,所以放眼望去兩邊的農田(米田、甘蔗田)都是一片綠油油的,沒有太大差別。

既然一群人都出發去旅行了,但卻來到一個景色很相似的地方,在電影中,不管是影像上或故事上都很難做出區別。所以我就思考要如何表現出這一段落的差別,後來便想到,不如讓演員手持攝影機,有點像 home video(家庭電影)的概念,用他們自己拍的影像來呈現差別。


然後原來莉莉周周的聲音是還未正式出道 Salyu 的聲音。

然後電影中的留言板還持續有人在留言。

Leave a Reply